詳細介紹
城市規劃年會在青召開 不盲目建新城以防出現鬼城
發布時間:
2024-04-09 08:52
半島都市報11月16日訊 (記者 婁花 喬秀峰)
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主辦的“201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于11月16日在青島國際會展中心召開,會議將持續到11月18日。本次年會的主題是“城市時代,協同規劃”,住建部副部長、學會理事長仇保興、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等專家齊聚青島,為城市規劃發展建言獻策,共同討論《青島宣言》。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是我國城市規劃領域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學術會議,每年舉辦一次,被譽為“規劃師的節日”。今年年會的主題是“城市時代,協同規劃”。
本次會議上,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共同討論《青島宣言》,提出立足城鎮化前沿,完善理論體系;配置公共資源,推動社會和諧;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經濟轉型;保護生態環境,提升發展質量;傳承歷史文化,保持地域特色;認識鄉村價值,協調城鄉發展;推進協同規劃,促進學科進步七條倡議 。“健康城鎮化的五條底線,絕不能觸碰。”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說,這五條底線包括大中型城市與小城市協調發展、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緊湊式城市空間密度、防止出現空城、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
本次年會由中國規劃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以及青島市規劃局共同舉辦以保護、提升與發展為題的香港青島規劃專題會議 。并準備了四個主題六條學術考察路線,分別是青島新城、萬國建筑博覽、歷史城區保護、生態新區、經濟新區和北岸新城。
大城市小城鎮要協調發展
仇保興說,堅持大中型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這是第一條底線,因為大城市是國際貿易地,中型城市是區域增長的發動機,而小城鎮是為周邊的三農服務的基地,這是大中城市所無法取代的。近年來,我國小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例減少了10%,這是一個危險的趨向,“我國的小城鎮,很多像非洲,而在歐美,人居環境最好的恰恰是小城鎮。”仇保興認為凡是出現人口像大城市集聚的國家,農業都在極具退化。這種狀況給中國一個警醒,我們不能認為城市越大,效率越高,中國只要發展若干個大城市,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拉美國家已經用自己的實踐給出了答案——此路不通。
城市與農村要協調發展
仇保興認為,第二條底線為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三農問題與健康的城鎮化密不可分,所以正確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是健康城鎮化和整個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尤其是城鎮化率達到50% 以上以后,傳統的農村鄉土文化、一村一品的綠色農業、田園風光、民俗風情等都成了稀缺資源,這些稀缺資源反過來會吸引城里人來鄉村旅游,這股鄉村旅游潮將幫助農村超越傳統的工業發展階段,走上一條服務業與第一產業緊密結合的綠色的、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而這條道路已經被國內和國外很多成功經驗所證明。
然而,他認為,阻礙這條道路發展的有六個錯覺:第一個錯覺是過高的城鎮化率預期;第二個錯覺是土地市場化,如果采取土地市場化,農民將很有可能賣掉土地,舉家搬到城市,那就可能造成城市貧民窟的形成;第三個錯覺是盲目的生態移民;第四個錯覺是把城鄉一體化當成城鄉一樣化,把新農村簡單的理解成造新城,如果城鄉一樣化,那無異于“同性戀”;第五個錯覺是農業現代化必然要規模化;第六個錯覺是“土地財富是萬惡之源。”
城市內高架橋不應過多建設
第三條底線是緊湊式城市空間密度,“美國郊區化的城鎮發展模式,造成了大量耕地被破壞,甚至城市的破產。”仇保興說,如果我國盲目追尋美國郊區化的城鎮發展模式,那在我國基礎設施 、供水、能源等短缺的情況下,簡直是滅頂之災。所以,我國必須堅持緊湊的城市發展布局。
那如何實施緊湊式的城市發展空間呢?第一是嚴格的控制單一的功能區,要發展復合區,提高土地的復合使用;第二是防止工礦建設用地粗放,防止浪費 ;第三是小產權房問題 ,這是郊區化蔓延的最危險的傾向;第四是防止私家車引導型基礎設施過多建設,城市內部不應過多的建設高架橋,而應該注意加密路網,建設步行、自行車友好型城市。
不盲目建新城防止出現空城
他認為第四類底線是防止出現空城,世界上有兩類空城,第一類是產業轉移而出現的,最著名的就是美國底特律,第二類是人造空城,這類空城是中國特色的空城,這種空城從開始規劃時就已經出現了,其原因與地方官員為追求政績的盲目沖動和對城鎮化的依賴有關。我國已經進入城鎮化中后期,不能像初期那樣,盲目規劃建設新城區,而要從布局上杜絕空城、鬼城、債城的出現。
四線管制保護城市特色風貌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天人合一,在選址上對城市與自然的關系非常重視,這種城市規劃的表達是西方規劃學家夢寐以求的。”他說,今天要加大對歷史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發展國家公園體系,通過四線管制保護城市的特色風貌,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像青島那樣把八大關整個歷史片區完整的保護下來,加強城市規劃管理,拒絕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破壞。
■專家觀點
強勢外來移民可改變城市文脈 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的葛劍雄教授說:“城市的文脈就是一個城市文化的脈絡、傳統、城市的靈魂。”他認為,城市的文脈有三個要素,第一是人,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外來移民,“就青島來說,近代以來 ,青島的文化名人大多數是外來移民。而移民的強勢可能使城市的文脈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第二是物,也就是城市的文脈賴以延續的物質基礎,這反映在城市的功能、產業和基礎設施上;第三是城市的自然條件,比如氣候,但這方面變化比較小也比較緩慢,又如城市的水系和海岸線,這些自然條件的變化將極大影響城市的文脈。
保護城市文脈新舊城要分開
城市的文脈究竟該如何延續呢?葛劍雄認為,保護城市的文化遺址必須與城市發展區別開,“供我們生活生產的城市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原有的階段,特別是在像中國這樣正在經歷巨變的社會,我認為,保護文脈最妥善的辦法就是將新城和舊城區別開來。比如在城市內部劃出特定的功能區和緩沖區,這就要求政府承擔相應的責任,使得城市在珍惜文脈的同時,實現全面發展。”葛劍雄說。